另外,现在SWIFT的介绍很多,CF40的八分钟视频说得很清楚,我也不会讲的比这更多、更深。
其中,最重要的是这张图:
1.SWIFT制裁就像微信封号
支付=资金流+信息流。SWIFT负责的是信息流,交易报文,messaging system,是一位负责送信的邮差,不是资金的搬运工。
负责搬钱的是银行,以及银行的银行。
所有商业银行都在央行开户,工作日约定一个日切的时间,轧差清算,银行的账平了,各银行内部客户的账也平了。
支付在国内体验如丝般顺滑,一个重要原因是感谢中国人民银行,几十年的发展使得银行间的清算电算化水平、效率居全球之冠。清算在境内是无感的。
之所以跨境支付的时候,会有这么多效率的痛点,根本上就是因为不存在“全球央行”。没有办法让全球各国银行都到一个央行去开户进行清算。上图的中行A和美行B之间就多了银行X、Y,这就是“代理清算行”(correspondent banking),那么这就是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接力赛了,清算在跨境是有感的。
在资金跑这个接力赛时,指挥交接棒的系统就是信息流,信息流推动着资金流,这是SWIFT的场子。SWIFT的重要性,动辄说“金融核弹”,也不好说对还是不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SWIFT就像微信,CHIPS的美元清算体系就像微信支付。如果有一天微信把你封号了,你的银行卡还是能用,找ATM还是可以取钱、汇款(线下模式),绑在支付宝或银行app后面也可以汇款(线上模式),只是要输入卡号或者重新导入通讯录。
对,重新导入通讯录,这很像重建一套类SWIFT体系要做的事。
2.Global Account的本质
在银行X、Y开户,代理清算,看着怎么那么眼熟?是不是有点像备付金集中上收之前的第三支付自建网络、通道的模式。嗯,确实~
OKT突破98美元关口 日内涨幅为21.1%:欧易OKEx数据显示,OKT短线上涨,突破98美元关口,现报98.01美元,日内涨幅达到21.1%,行情波动较大,请做好风险控制。[2021/2/22 17:37:52]
既然银行和银行之间可以代理清算模式,机构、商户之间也可以,只不过对于X、Y而言一种是FI客户,一种就是merchant。
建立Global Account进行跨境收汇、结汇,就成为一种从技术上可行的方式。
Global Account就是跨境支付宝,国内银行叫做伞型账户、内部账户、电子记账簿。
中国有那么多中小微企业在做出口,不是都出过国,也不是都能在国外开账户。一家大机构去美行开户,其下挂n个子户,分配给做进出口生意的客户。客户将这个账户提供给付款的境外客户。这样,境外付款就成为了一次境内支付行为。
再经过一两次转移,资金再结汇入境。
原本银行和银行之间的代理清算,变成了大机构和银行之间的“收款+结汇”行为。大机构为小客户做了增信和背书。银行管大机构的风险,大机构是银行的渠道BD。
这就像X行只管A行的风险,A行对自己的客户的KYC、AML负责。只是把A 行换成了一家电商或一家机构,银行做得,非银行就做不得?
没有全球央行,没有办法上收备付金,也没有办法建立全球网联,现状就只能这样了。
但是有一说一,Global Account不是Global Network,网络还是银行体系的,报文传输大多还得靠SWIFT。
还得有一说一,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跨境金融服务包含四种模式:“商业存在”模式、“跨境交付”模式、“境外消费”模式、“自然人流动”模式。上面提到的业务方式属于“跨境交付”模式,在我国有很大的合规争议。不仅在支付领域,在证券,在银行,都有类似的公司。不点评。
3.跨境慢不赖SWIFT
上图的例子里,银行A和X,B和Y是通过SWIFT来传递信息,X和Y之间用的是美元CHIPS系统,依托的是美国的大小额系统Fedwire,自有一套报文系统。但是,实际上许多国家境内银行的清算系统的报文,也有用SWIFT的。SWIFT只用在跨境,是一种刻板印象。
2000枚BTC从OKEx转移到币安,价值约2357.6万美元:据Whale Alert数据显示,北京时间8月10日19:45,2000枚BTC从OKEx转移到币安,按当前价格计算,价值约2357.6万美元。交易哈希为dc761f8a4f5a17a6e366cbf0194bba577d666da27afdfe91d1e74a4119c3514b。[2020/8/10]
为啥境内还要用SWIFT?因为成本,因为规模效应。一个银行的IT基础设施,只要适应一套规范就可以覆盖境内、境外交易需要,在不考虑安全和极端情况,成本上是合理的。
“跨境太慢了,我要建个新的体系替代SWIFT,提高到账时效”。但是打个电报能耽误多大的事?在境内报文,SWIFT也可以一样如丝般顺滑,跨境实在没办法赖人家。只要没有全球央行,只要还是依托银行体系,只要还是依托代理清算模式,接力赛模式不改变,任何拿这个当噱头跟你忽悠投资的BP都不值得看。
4.跨境交付最快的方式
那,脱离银行账户体系呢?这是个好问题。最近有几个新闻: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近日的会议上表示,欧盟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加密货币监管框架,以防止俄罗斯通过加密货币交易而逃脱制裁。”
“乌克兰在全球的支持者通过非盈利组织向乌克兰赠予了数百万美元的加密货币,以帮助当地民众应对货币贬值问题。”
“俄罗斯得益于电力过剩、技术设备条件良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比特币挖矿国,政府和公民均持有较高水平的加密资产。
“在最近的加拿大卡车司机动乱中,加拿大当局阻止了对外界给抗议者提供的1000万美元汇款,但无法阻止超70万美元的比特币流入。”
加密货币为什么可以成为跨境交付的最快捷方式?
本质上,其实和加密不加密没关系,实际上跨境、跨区域交易所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脱媒各种结算系统,一方面又可以和法定货币自由兑换。
流程上,中国X在上“x币网”找个卖家,用人民币买一个BT币;币串生成后,我告诉在美国Y,你再去x币网上找个买家卖出去,变成美元。
注意,这在中国是违法的。违法的。违法的。强调三遍!
但是钱确实出去了。在跨境这个瞬间,不依赖于银行体系,也不需要用到SWIFT体系。
在这里,“x币网”发挥的作用就是取代了上述银行X和Y的作用,进一步说就是填补了长期缺失的“全球央行”的角色。
从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发明交易所开始,几百年了,都没有一家跨境、跨区域交易所出现(如果才疏学浅说的不对,可以纠正我),是不是真的有些深层次的原因?
上面这种机制的特点是:不受银行控制、不受SWIFT制约。效率贼高、流程贼简单。KYC 和AML都省了,能不高么?还是那话,别赖信息流。
还有一个潜在的特点:交易所(央行)直接和终端客户做交易对手方。央行-银行-终端双层投放体制少了一层。有什么影响?此处略去一篇论文。
5.跨境交付的broker/agent模式
交易所模式取代央行的角色,造次有点大发了。那还有没有别的模式呢?去年伦敦上市了一家公司,WISE,很值得研究。
创始人是爱沙尼亚爱沙尼亚裔的英国企业家克里斯托·卡曼(Kristo Kaarmann)和塔维特·欣里库斯(Taavet Hinrikus),他俩一个要从英国汇钱到爱沙尼亚,一个要从爱沙尼亚汇钱到英国,于是有一天碰头聊天发现咱哥俩干嘛找银行,咱俩勾兑一下不就好了。
媒体的报道是这样写的:
从本质上来说,TransferWise其实就是一个撮合平台,主要是撮合有不同需求以及供给的人。
例如,张三需要一笔数量的英镑,而TransferWise帮张三找到了有同等价值的欧元或其他货币需求的李四,那么,TransferWise就会按照市场价格撮合张三和李四,让张三向TransferWise的欧元账户汇一笔款,让李四向TransferWise的英镑账户汇一笔款,然后TranseferWise各自给他们所需要的货币,这样,他们通过TransferWise汇款,并没有发生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汇款”业务,而是发生了两笔本地转账。
读完,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地下钱庄吗?对敲模式。
但是,多读点资料以后发现,人家撮合平台不就是把境内的收款人、付款人集合起来,再把境外的收款人、付款人集合起来,算个总数两边轧差吗?这其实是银行啊。
是的,WISE在42个国家持有62张牌照,数字银行或支付牌照。没有牌照就是。
在约定时间,两地的agent的资金清算通过西联完成。
在这里,西联是不是上面所说的“x币网”、跨区域交易所、全球央行?MTCN和加密货币的token又有什么区别?
对了,你知道西联汇款什么时候创立的吗?1851年,我大清两次鸦片战争之间。
太阳底下无新事。本质共通的东西,我之前说没出现过,看来是冒昧了。
看起来,西联汇款这模式很落后了,对吧?这年头了,还要发展agent,agent还要有个钱匣子,给收付款人现钞。
但是,你听说过银联之前有过的一项业务“助农取款”吗?
你知道全球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比例有多大吗?你知道大多数国家银行都有最低存款额要求(minimum deposit)要求吗?你知道许多国家都给蓝领阶层搞周薪制,鼓励及时行乐不鼓励储蓄以至于始终是underbank人群吗?
还是那句话,感谢政策导向上始终的普惠性,感谢中国人民银行,感谢高水平的银行间清算基础设施才使得清算流程顺畅,感谢完善的公民身份信息核验系统才使得账户实名制成为可能,以及感谢我们农耕民族的勤勉节俭基因。这些的结合,才使得中国的电子支付方式独步全球。
也许,应该想一想,为全球水平的提升做点努力。
WISE、西联汇款、x币网、SWIFT、二维码,这些东西的扬弃,也许可以长出不一样的东西。
在同一本质下的不一样的东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