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尽头是铁岭,互联网尽头是元宇宙。
今年“元宇宙”概念被写进招股书,引起股价的暴涨,引爆了科技和资本圈。这之后,关于“元宇宙”的概念与文章迅速充斥各类媒体,成为年度热词。但很多人都没搞清元宇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就开始瞎起哄。
其实元宇宙,本身也不是什么新鲜词,1992年,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在畅销书《雪崩》中诞生。书中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现实世界里男主是送外卖的小哥,到了虚拟世界就成了超级英雄,这个虚拟世界便是元宇宙。
我们都有过幻想,幻想自己多厉害,活的多逍遥自在,自己就是掌控一切主角,这种幻想就是以我们大脑为物质载体的“元宇宙”。
在现实世界,它是数字宇宙,是平行世界。
但过去二三十年,元宇宙还是个不温不火的词,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也没怎么关注,为什么今年突然大热起来?
这也和前几年VR/AR技术风靡不无关系。云计算、芯片、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刺激了元宇宙的概念复苏;是近几年技术的发展,为元宇宙的实现提供了支撑。
所以说,元宇宙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和IT、CT技术密不可分。
技术发展就是这样,大早把概念提出来的人是疯子;把握住时机、顺势而为提出来的人是天才。
粗略来说,元宇宙包括了这么几个方面的技术——芯片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AR/MR/XR)、游戏技术(游戏引擎、游戏代码、多媒体资源)、AI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
借助一套含有显示技术和传感技术等组合成的高科技装备,让你进入虚拟世界;你的意识以为你穿越了,但你的身体还在现实世界。
比特币站上57000美元/枚,日内涨幅达6.3%:比特币站上57000美元/枚,日内涨幅达6.3%,为4月21日以来首次。[2021/4/30 21:14:58]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你可以创造、娱乐、展示、社交、交易、工作,很多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的都可以通过数字宇宙实现。
不过要支持庞大的元宇宙运作,必须要有极其强大的算力和算法。
而算力和算法的基础是什么?是数据中心!(简称IDC)
互联网的发展,直接把人类带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数据改变了传统商业、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数据中心也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概念。不管是通信行业、金融行业、IT行业、政府部门,数据中心这四个字都随处可见。
马云一直说我们的世界很快从IT时代走入DT时代,DT实际上就是指数据的世界。
而要进入DT时代,离不开现在最热门的数据中心。
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315万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规划在建大型以上数据中心超过180个,机架规模超过300万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预计2021年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将达587万架,大型以上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将超450万架。
人类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你的活动轨迹是数据,你身体的变化是数据,你的言语是数据,你的一举一动都可以用数据量化。
在以往,相关数据都是过去式,但是现在这些数据可以实时保存到数据中心。
比如你每天使用手机付款消费产生的交易信息,可以实时储存到数据中心去。一整年下来,这些交易信息就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能够分析出你的消费习惯、消费时间、消费类别,精准的刻画出你的人物画像。
当前加密货币总市值约为1.67万亿美元:据金色财经数据显示,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约为1.67万亿美元。加密货币市场中占比排名第一的是BTC,市值约合9305.49亿美元,当前市值占比为55.68%;
ETH排名第二,市值约合2610.72亿美元,当前市值占比为15.62%;
BNB排名第三,市值约合774.48亿美元,当前市值占比为4.63%。[2021/4/23 20:52:43]
而实现这一统计分析的前提,就是要建立储存你这些个人数据的数据中心。
那么元宇宙亦是如此,要实现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高度模拟、高度互通,乃至成为互联网乃至数字科技的终极形态,其稳定运行依赖于庞大的数据运算及存储,数据中心毫无疑问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之心。
如果道路、房屋、桥梁这些是现实世界的基础设施,那么数据中心便是元宇宙这一虚拟世界的基础设施。
没有算力支撑,没有数据中心,元宇宙就是个瞎扯淡的概念。
元宇宙要做起来,必须得有强大算力且保证安全的数据中心。
但对于数据中心来说,能耗一直是个大问题,尤其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
行业用电占比,传统的用电大户,钢铁8%,有色8%,化工6%,纺织2%,橡胶塑料2%,而不怎么起眼的数据中心,在2021年其用电量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3%!是妥妥的能耗大户。
数据中心有个指标,是用来衡量能耗排放的,叫PUE,即电源使用效率,数字越小,越环保,极限是做到PUE=1,代表效率最大化。
目前陆地数据中心有两种系统(风冷和水冷),PUE分别是1.55和1.35。
今年7月14日,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提出,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
但现实情况是什么?自2019年后,新建数据中心的PUE大多在1.3-1.4之间,改造后的数据中心PUE上限在1.6,而国内目前平均PUE为2.2。
换而言之,目前陆地上所有的数据中心全都不能达到PUE1.3以下的指标!
哪怕是像阿里这种,把数据中心推到千岛湖的湖底,通过水冷实际效果也不太好,因为面积不够,水的流动性也不足,降温效果有限。同时,陆上的液冷实际上需要足够的液冷机柜,加上相关设备,其PUE也远超1.3。
不过既然工信部提出了PUE降低到1.3以下的目标,那便说明还是有解决办法的。
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搞海底数据中心。
简而言之,是把数据中心沉入海底,利用原本为潜艇研发的散热技术,利用海底的低水温来为数据中心散热。
2014年,微软开始着手研究将数据中心置于水下的可行性。几年过去,海底数据中心的实验数据,展现出远超陆地的优势。
首先,通过与海水进行热交换,利用流动海水对IT设施进行散热,有效节约了能源、资源。所以海底数据中心的PUE值能控制在1.1以下,无限接近于1的理论值,完全可以达到1.3以下的能耗要求。
其次,故障率极低。电子设备本就不适合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工作。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等,都不利于电子设备。这些物质会导致零部件腐蚀,最终导致服务器故障。
将数据中心置于水下无疑可以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故障率仅相当于岸上故障率的 1/8。
2020 年微软密封潜水器被打捞出来,放在海底4年,一次故障都没有出现。
再者,建设周期仅仅需要90天,而陆地数据中心整个建设周期大概在400天左右,这样一来建设、维护的成本都非常低。
另外,数据中心放在海底可以大大节约土地成本,一个机柜的占地面积大约4平米,像阿里腾讯这种机柜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个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海底的租金可比北上广深寸土寸金地方的租金便宜不知道多少倍。
之前有人做过计算,单个机柜,一年的运营成本,海底比陆地数据中心节省12408元。例如,宝信软件,有18万个机柜,如果全部换成海底数据中心,每年节约的成本是22.3亿。要知道宝信去年的全年净利润,只有12亿。
由此不难理解,海底数据中心是横跨元宇宙和碳中和两个赛道,元宇宙之心,碳中和之魂。
同时,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也被纳入《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大项目,列入《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预计2022年,我国数据中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3200亿元,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哪怕是没有元宇宙概念,现在的大数据时代,对数据中心的需求只增不减,数据只会越来越多,那么对于相关基础设施的要求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加上海底数据中心的高功率密度、绿色节能等技术优势,完美契合碳中和能耗双控的要求,市场空间可想而知。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能做海底数据中心的业务,一家在美国,是微软。另一家在中国。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