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矿行业长期面临政策风险 “计算+挖矿”复合模式或兴起

前几天看到新闻说四川省政府开始「引导挖矿企业逐步退出」,被媒体解读为政府对挖矿行业的新一轮监管开始。

政府对于比特币和其它数字货币挖矿的态度,变化过好几次,甚至可以说是反反复复,一会紧一会松。

从最早完全禁止数字货币相关业务,到后来认定比特币为虚拟财产,到后来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要求矿场有序退出,把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再到后来国家层面开始鼓励区块链行业发展又放松过一段时间,再到最近四川省政府的引导挖矿企业退出的新闻。

为什么政府对于挖矿行业的态度如此反复,挖矿行业未来的政策走向如何?我觉得有必要专门来聊一聊。

我就直接先说我的看法吧:从长久来看,国家不太可能支持数字货币挖矿行业的发展,如果能够放松对它的监管,已经叫做网开一面了,挖矿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比特币的定位是数字货币,与央行的法币是有直接竞争关系的,比特币越发展壮大,后续一定会涉及到类似于、资本外流这一类行为,会给政府监管带来很大的麻烦。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国家对比特币的态度一定是偏负面的,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同时政府并没有有效的办法完全取缔它,所以只能一方面限制它的发展,一方面承认它的存在,并尽量减小它的影响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保是政府工作的新的重点,而在政府和某些人眼中,比特币挖矿是一个严重污染、严重浪费的行业,他们认为挖矿完全是在从事无意义的工作,虽然我们不这么看,但是我们也很难说服他们,所以他们对比特币挖矿的限制会是长期的。

有些区块链项目就是离不开挖矿

澳大利亚水产公司WCA利用USDT进行IPO募资320万美元:11月24日消息,澳大利亚西海岸水产养殖公司(WCA),已通过加密货币完成首次公开募股。该笔融资是通过澳大利亚加密融资平台Stax完成的,利用的加密货币是稳定币USDT。本次融资共筹集365万美元,其中使用USDT募集的金额为320万美元。(CoinDesk)[2020/11/24 21:51:58]

国家限制挖矿,这是从国家的角度考虑的,但是从区块链项目的发展角度,有些项目却又离不开挖矿。

首先,比特币肯定是离不开挖矿,离不开工作量证明的,这是比特币区别于之前的电子现金的根本所在,无需多言。

除了比特币之外,还有少数区块链项目也是离不开挖矿的。具体是哪些项目呢,我在之前的文章《工作量证明机制必不可少吗?》有提到,凡是涉及到直接点对点交易的项目,最终都离不开工作量证明,也就是离不开挖矿。

之前有一篇很出名的文章,叫做《区块链的最小可行性原理》,大家可以搜来看,写的很精彩。文章通过一连串的逻辑关系,证明了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就是最小可行性原理,所有要想实现直接点对点交易的项目,都必然会采用这个架构。

点对点的交易是最直接的交易,是成本最低、约束最少、效率最高的交易,是真正市场化的交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需求。凡是在没有强有力中心化机构存在的地方,凡是涉及多方不可信主体合作、涉及信息不透明、涉及流程链条过长的地方,都有着很强的这种点对点直接交易的需求,只要有这样的需求,就一定需要工作量证明,需要挖矿。

需要挖矿的项目不会太多,新增 PoW 共识类的项目会更少

一方面少数区块链项目离不开工作量证明,离不开挖矿,另一方面国家又限制挖矿,这就会使得挖矿类的项目不会太多,大量的新项目会选择 PoS、DPoS 等其它共识机制。

而且,正如我之前所说,采用 PoW 的公链项目本来就不需要很多,如果有大量的公链项目都采用 PoW 确实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从生态的角度来说,一种特定的算法下基本上只会有一条链活得最「滋润」,如果几条链的算法相同,那他们之间会有无穷无尽的算力战,直到一方加上各种保护措施为止。

虽然区块链离不开 PoW,但不是代表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都需要 PoW,只有跟价值传递、货币、资产相关的行业,对安全、去中心化要求高的行业才离不开 PoW。大多数的区块链项目,只是发个通证而已,并不需要 PoW,而他们只需要利用现有的 PoW 公链发发通证、跑跑智能合约即可。

另外,PoS 本身也有着很多的优势,它与当前传统金融里的股权模式最为接近,大众理解起来没有压力;而且它环保、高效、转账时间快,手续费低等等有很多优点;DPoS 同样也环保高效,对大多数区块链项目而言,根本不需要挖矿,PoS、DPoS 就可以解决问题。

纯挖矿模式会变成「计算+挖矿」复合模式

国家一直是支持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的,而且也把它们都列入了「新基建」,但是不支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挖矿,那么如果我们对挖矿算法做一些调整,使得挖矿的过程本身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够起到规避政策风险的作用呢?比如说,我共识机制的设计不以挖矿为主,而是以计算为主,也就是说主业是用来做计算的,挖矿只能是额外附加的效果。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很多企业假借「大数据」、「云计算」的名义来挖矿,之所以说是假借,是因为比特币的挖矿采用的是通用算法,这个算力基本上只能用来挖矿,不能用于做其它社会贡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

但是未来挖矿如果转向专用算法,事情就不一样了。原来是「假计算,真挖矿」,未来有了专用算法之后,专业算法可能与人工智能的某一块结合,这样就会变成「主要是计算,顺便来挖矿」的模式,这个时候区块链所需要的计算过程就是真正的「大数据」、「云计算」,这样不仅能规避政府的监管,甚至还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我认为这会是未来的趋势:PoW 共识机制从完全以挖矿为主,变成计算为主、挖矿为辅;通用算法慢慢凋落,专用算法慢慢崛起;边缘计算这些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的计算方式会慢慢变成主流。

当然了,当这种采用新模式的挖矿行为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后,也会引发一些新问题。比如如果以计算为主、挖矿为辅,那么可能也就意味着计算的收入可能会超过挖矿的收入,这对于采用工作量机制项目的经济生态是很大的冲击。因为原本挖矿本质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博弈,通过各方博弈、大量的沉没成本使得能够维持平衡,同时也保证系统安全、不被双花。但是当挖矿本身的利益变小,其它商业方面的利益变大的时候,系统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挖矿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是否会有冲突,这些都是我们后续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了。

国家对于比特币挖矿行业的态度,短期内也许会放松,但长期持偏负面态度;

某些特定的区块链项目确实是离不开工作量证明,离不开挖矿;

绝大部分项目不会采用工作量证明,会转向 PoS,DPoS 等共识机制;

挖矿类的项目,最终大概率会变成计算为主、挖矿为辅;通用算法也许会慢慢凋落,专用算法会慢慢崛起;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BNB加密货币可以从经济倒退中拯救千禧一代

暴走时评:在Blockchain Capital的一篇重点博文中,比特币被描述为一种“大趋势”。虽然新技术往往遵循着从年轻一代到老一代的扩散路径,但还有一件事在推动着千禧一代采用加密货币:以法币为基础的经济已经让他们失望了。

FilecoinBybit洞察 比特币倒“U”型走势 原因究竟为何

关键要点 来自机构投资者的买入狂潮推动比特币价格突破10,000美元大关。 币安上3分钟内发生数量为3142.71个比特币的卖单,使市场崩盘。 6月2日星期二,市场见证了比特币价格的U形急转直下。这是否会预示着下一次的市场崩盘?还是说这只是又一次技术性回调?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之前的帖子中讨论过的观点,并退一步来审视更宏观的形势。

[0:15ms0-0:65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