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中,文化领域被业内普遍看好,也被认为是区块链率先落地的领域之一。区块链在文化产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哪些场景具有率先落地的商业价值?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尚堃。
文化行业用户基数庞大
将现“杀手级”区块链应用
《证券日报》:今年,中宣部等六部委发文指出,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作为一种前沿科技,区块链在文化产业将发挥哪些作用,是否具有广泛的落地场景?
尚堃:今年8月份,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的几个重点突破行业和重点发展方向,都离不开区块链的参与。相关行业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必然是围绕着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平台展开的。
我一直坚持的两个观点,一是区块链必须加强与其他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配合,二是区块链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行业上下游,而不是发展独立的行业应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将有非常广泛的落地应用场景,并且市场上也已经有一些出色的团队和产品了。
BHEX将于6月2日21:00上线AKT:据官方公告,BHEX将于6月2日21:00 (UTC+8) 上线AKT(Akash Network),并开通AKT/USDT交易对,充值现已开启。
同时,BHEX还将于6月2日-9日举行“充值AKT,瓜分7,800个AKT”、“新用户注册交易,瓜分3,200个AKT”和“交易AKT,瓜分17,000个AKT”三大活动。
据悉,Akash Network去中心化开源云,旨在加速区块链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高增长行业的部署、规模,提高其效率和性价比。Akash通过840万个全球数据中心中85%未被充分利用的云容量,使任何人都可以购买和出售云计算。AKT是网络原生功能代币,是治理、保护区块链的主要手段,并提供一种默认机制来存储和交换价值。[2021/6/2 23:05:29]
同时,区块链在文化产业的落地比其他行业会有更大的优势。一方面,文化相关行业面对的用户基数非常大,容易做出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文化产业包含的文娱、文旅、文博、文创等行业,用户基本覆盖了所有社会人群。在如此庞大的用户基础下,很容易诞生有价值的“杀手级”应用。这点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来。另一方面,文化行业的从业者是对知识产权有最大刚需的人群,而区块链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传播等方向上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更有机会诞生有价值的产品和团队。
Ripple CEO:KYC/AML等监管措施对加密货币很重要:Ripple首席执行官Brad Garlinghouse刚刚在推特上表示,当机构和监管机构公开称赞真实的用例(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财政部强调使用加密支付)时,业界会欢欣鼓舞,但对于KYC/AML是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保护消费者免受欺诈/不良行为影响的观点却持回避态度。他指出,如果我们想让加密货币成为下一代金融系统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监管是必要的。随着美国对非托管加密钱包潜在的新指导,让我们不要忘记最终目标——为所有人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效率的金融体系。我们不要忘记最终目标,即为所有人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效率的金融体系。Brad Garlinghouse还表示,保护消费者必须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不反对隐私,而是反对利用匿名交易的坏人。Brad Garlinghouse再次强调,KYC/AML对于加密从边缘变成全球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重要。[2020/12/9 14:38:28]
《证券日报》:传媒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如今,随着新媒体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成为行业的主流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您认为,区块链将如何与新媒体结合?
尚堃:区块链和媒体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优先开展。
第一个角度,开放式公众审核和媒体来源可追溯机制,解决媒体产品“真”与“信”的问题。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涌现,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成为网络治理中的一大难点,“真”与“信”的问题始终困扰互联网虚拟世界,而区块链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方案。
第二个角度,是一体化数字版权解决方案,可以解决媒体产品的收益问题。信息本身不受版权保护是付费模式的硬伤,通过区块链,每个原创内容的生产者都可以建立自己的数字版权“区块”,搭建起链接信息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的闭环,不仅利用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还可以根据智能合约解决收益分配的问题。
第三个角度,是构建可信的效果分析系统,解决“刷量”以及传播效果难以确认的问题。目前的互联网平台上,“流量”多少成为判断传播效果的重要乃至唯一标准,然而利用并不可信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对不同媒体平台的流量进行审核,不仅干扰了对传播效果的判断、影响了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甚至个别“高流量”内容还影响了社会舆论秩序。通过区块链,不仅可以对同一篇文章、同一段视频或同一则广告的观看数量和停留时间进行精确计算,还可以实现更公平可信的流量测算,建立可信度更高的传播价值评价体系,让传播效果更加真实可靠、让广告投放等盈利手段更为精准有效。
版权存证难以产生商业价值
应充分考虑上下游需求
《证券日报》:技术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您认为,在文化产业中,哪些领域具有广泛商业化价值,哪些领域将率先受益?
尚堃:我们以往考虑区块链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更多还是从版权保护角度出发,做存证应用。但是存证只能证明价值,很难产生价值,存证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让版权发挥最大价值才是商业化发展方向。因此从商业化价值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向可以率先产生经济收益。
一个方向是基于区块链的文化产品分发。在文化产品的分发传播过程中,打破中心化,让文化产品的所有参与方都按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样才能把文化产品的价值最大化,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服务方还是版权方,都可以产生收益。
第二个是围绕版权保护的法律服务产品。文化产业侵权事件高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维权成本太高。取证难、诉讼过程复杂、侵权损害难以计算,所以很多被侵权者往往选择了妥协或者放弃维权,从而助长了侵权者更加肆无忌惮。而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一体化方案,可以极大地降低取证、诉讼、判决各环节的成本,让维权更加便捷高效。
《证券日报》:您也提到版权保护成为不少区块链企业共同看好领域,也有人质疑某些项目为“假项目”、“伪应用”,认为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只是理论存在,并不能充分落地于实际版权保护场景中。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尚堃:之所以大家有质疑,其实是大部分团队只关注了自己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到上下游的需求。版权保护这个赛道,绝大部分团队都在做存证,而存证是很难独立产生价值的,没有价值,自然会被市场所质疑。
就像我之前的回答,版权领域最快产生市场价值的两个方向是基于区块链的文化产品分发和基于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一旦有基于这两个方向上的产品或者团队做出了市场价值,这种质疑便会不攻自破。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